阴阳气血之“绝”在中医经典理论中属于危重证候,指阴阳气血某一方衰竭至极,生命根基动摇。以下结合《黄帝内经》等经典,从岐黄之术角度详细解析:
一、阴绝(真阴衰竭)
经典依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灵枢·本神》言:“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病机:真阴(肾阴、精血)枯竭,无法濡养五脏,虚阳浮越,阴阳即将离决。
常见诱因:久病耗损(如消渴、肺痨)、高热伤津、误用温燥药、失血过多。
临床表现:
形体枯槁,颧红如妆,五心烦热
口燥咽干,舌红无苔如镜面
脉细数无力或虚大而芤
危重时可见神昏、肢体震颤(虚风内动)
治法:急以“滋阴填精,固摄元气”,方用大补阴丸合生脉散,或三甲复脉汤。
经典方义:《温病条辨》三甲复脉汤以龟板、鳖甲、牡蛎潜阳,地黄、麦冬滋阴,佐人参固脱。
二、阳绝(真阳衰微)
经典依据:《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伤寒论》:“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
病机:命门火衰,阳气不能温煦固摄,阴寒内盛,脏腑功能濒临停滞。
常见诱因:久病及肾(如水肿、喘证)、暴脱(大汗、大泻亡阳)、寒邪直中三阴。
临床表现:
畏寒蜷卧,四肢厥冷过肘膝
冷汗淋漓,面色苍白或青灰
呼吸微弱,脉微欲绝或沉迟无根
神识昏蒙,二便失禁
治法:“回阳救逆”,方选四逆汤、参附汤。外治可灸关元、神阙。
经典方义:《伤寒论》四逆汤以附子温肾阳,干姜守中,甘草缓急,共挽垂绝之阳。
三、气绝(宗气涣散)
经典依据:《灵枢·经脉》:“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肌肉。”《难经·八难》:“气者,人之根本也。”
病机:肺脾之气衰竭(宗气、中气大虚),推动、固摄功能丧失。
分型特点:
肺气绝:喘息汗出如珠,声低息微,寸脉弱
脾气绝:肌肉脱陷,腹胀如鼓,脉缓弱无神
元气绝:气短不续,目合口开,手撒遗尿
治法:“大补元气,固脱摄纳”,急用独参汤、补中益气汤加山萸肉。
经典刺法:《针灸大成》载重灸气海、膻中以续气。
四、血绝(营血枯涸)
经典依据:《灵枢·决气》:“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金匮要略》:“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此为劳使之然。”
病机:肝不藏血,心失所养,血不荣筋,全身失于濡润。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如纸,唇甲淡白无华
皮肤干燥皲裂,毛发枯槁易折
心悸怔忡,肢体麻木或挛急
舌淡白瘦薄,脉芤或细涩如轻刀刮竹
治法:“峻补精血,养血生津”,方选人参养荣汤、当归补血汤(黄芪五倍于当归)。
食疗辅佐:《饮膳正要》记载阿胶烊化冲服,配龙眼肉、大枣煎汁。
五、气血阴阳“绝证”的相互关系
阴阳互根:阴绝则阳无所附(阴损及阳),阳绝则阴无以化(阳损及阴),终至阴阳两绝。
气血同源:气绝则血凝(如休克DIC),血绝则气散(如大出血后气随血脱)。
危重征兆:四绝常并见,如亡阳多伴血脱(参附汤合当归补血汤),阴竭常兼气散(生脉散合大定风珠)。
现代临床启示
对应急症:休克、多器官衰竭、重度脱水、晚期恶病质等。
中西医结合:在补液、输血、升压药基础上,辅以中药注射液(如参麦针、参附针)。
预后判断:《景岳全书》云:“绝证见三,命不过日”,强调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此四“绝”乃中医危急重症之纲,需谨守病机,活用经方,同时结合现代急救手段,方能力挽狂澜。临证之际,尤当细察脉象神气,防微杜渐。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四大基本要素,其“绝”指某一要素的极度衰竭,属危重证候。以下结合《黄帝内经》等经典,从岐黄之术角度解析:
一、阴绝(阴气衰竭)
病机:阴液枯竭,不能制阳,导致虚火妄动,甚则阴不敛阳,阴阳离决。
经典依据:《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临床表现:
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颧红如妆
口干舌燥,舌红无苔或裂纹
盗汗淋漓,尿少便干
重则神识昏蒙,四肢蠕动(阴虚动风)
治法:
急救:滋阴固脱,可用大定风珠(阿胶、鸡子黄等)
调养: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针灸:太溪、三阴交、涌泉(滋肾阴)
二、阳绝(阳气衰竭)
病机:阳气暴脱,温煦推动失职,脏腑功能骤停。
经典依据:《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临床表现:
四肢厥逆,冷汗如油
面色苍白,呼吸微弱
脉微欲绝,血压骤降
神识淡漠或昏迷(亡阳证)
治法:
急救:回阳救逆,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或参附汤
调养:右归丸、金匮肾气丸
针灸:艾灸关元、神阙、命门
三、气绝(气机断绝)
病机:宗气、元气衰竭,脏腑功能失于推动。
经典依据:《灵枢·经脉》:“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
临床表现:
气息短促,声低懒言
肌肉萎软,不能自主活动
汗出如珠,二便失禁
脉散乱无根(如釜沸脉)
治法:
急救:大补元气,独参汤或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调养:补中益气汤、保元汤
针灸:重灸气海、膻中,针刺足三里
四、血绝(血液枯竭)
病机:
营血亏虚,脏腑经络失养,甚则血脱气散。
经典依据:
《灵枢·决气》:“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
临床表现:
面色㿠白,唇甲淡白无华
心悸眩晕,失眠健忘
皮肤干燥,毛发枯槁
妇女经闭,脉细如丝
治法:
急救:益气固脱止血,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
调养:四物汤、人参养荣汤
针灸:血海、膈俞、肝俞(补血要穴)
五、四者关系与治疗要点
阴阳互根:阴绝可致阳无所附(阴损及阳),阳绝则阴无以生(阳损及阴),需阴阳双补,如地黄饮子。
气血同源:气绝者常伴血脱(气随血脱),宜益气摄血,用归脾汤;血绝者多兼气虚,需气血双补。
危证鉴别:
阴绝阳亢:虚热明显,忌用辛燥;
阳绝寒盛:真寒假热,慎用寒凉;
气脱血脱:有形之血难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阴阳气血之绝”是中医危重症的核心病机,需结合四诊精准辨证。临床中常见多种“绝证”并现(如阴阳俱脱),当以“存得一分气血,便有一分生机”为则,灵活运用针药,急则治标,缓则固本。
阴阳气血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其平衡与否直接关系人体健康。所谓“阴绝”“阳绝”“气绝”“血绝”,是指阴阳气血的极端虚衰状态,甚至接近“阴阳离决”的危重证候。以下结合《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及后世医家论述,从岐黄之术的角度详细解析:
一、阴绝(真阴衰竭)
经典依据:
《灵枢·经脉》云:“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
病理本质:真阴(肾阴、五脏之阴)枯竭,阴不制阳,虚火妄动。
临床表现:
阴虚至极:颧红如妆、口燥咽干、舌红无苔如镜面。
虚阳浮越: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脉细数无力。
脏腑失养: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女子经闭。
治则:
急滋真阴,引火归元。
方药:大补阴丸(黄柏、知母、熟地、龟板)、左归丸。
针灸:太溪(肾经原穴)、复溜(滋肾阴)、三阴交。
二、阳绝(真阳衰微)
经典依据:《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病理本质:元阳(命门之火)衰败,温煦、推动功能丧失,阴寒内盛。
临床表现:
阳脱之象:四肢厥冷、冷汗淋漓、面色苍白。
脏腑失温: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脉微欲绝。
神气涣散:精神萎靡、呼吸微弱、意识模糊。
治则:
回阳救逆,固脱挽危。
方药: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参附汤。
针灸:关元(补元气)、神阙(隔盐灸)、命门(温阳要穴)。
三、气绝(宗气下陷)
经典依据:《灵枢·刺节真邪》:“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
病理本质:元气(宗气、卫气、营气)极度亏虚,升降失常,脏腑功能停滞。
临床表现:
气虚至极:气短不足以息、声低懒言、动则喘促。
升举无力: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垂)、肌肉萎软。
卫外不固:自汗不止、易感外邪、脉虚大而芤。
治则:
大补元气,升提固脱。
方药:独参汤(单用人参浓煎)、补中益气汤。
针灸:膻中(气会)、气海(补气要穴)、足三里(补后天之本)。
四、血绝(营血枯涸)
经典依据:《难经·二十四难》:“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卷。”
病理本质:精血枯竭,血不荣筋、不养神,脏腑失濡。
临床表现:
血虚至极:面色苍白无华、唇甲淡白、舌淡如枯骨。
血不荣络:皮肤干燥皲裂、毛发脱落、肢体麻木。
血不养神:心悸失眠、健忘恍惚、脉细如丝。
治则:
峻补精血,养血生新。
方药:四物汤加阿胶、紫河车;龟鹿二仙胶。
针灸:膈俞(血会)、肝俞(藏血)、血海(调血要穴)。
五、阴阳气血四绝的相互关系
阴阳互损:阴绝日久必损阳(“阴损及阳”),阳绝则阴无以生(“阳亡阴竭”)。
气血同病:气绝则血无以化(“气脱血脱”),血绝则气无所附(“血枯气散”)。
危重证候特点:多现“阴阳离决”之兆,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常见于大失血、高热伤津、久病耗损、急症亡阳等危急重症。
六、临床鉴别要点
证型 舌象 脉象 核心症状
阴绝 舌红绛无苔 细数无力 颧红如妆,虚烦不眠
阳绝 舌淡胖滑润 微欲绝 四肢厥冷,下利清谷
气绝 舌淡苔薄 虚大而芤 气短息微,脏器下垂
血绝 舌淡白无华 细涩如丝 肌肤甲错,心悸恍惚
“四绝”之证虽分而论之,然临床常相互交织,如气血两脱、阴阳俱衰。治疗需遵循“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等原则,急则治标,缓则固本。然此类证候凶险,须结合现代医学手段综合救治,不可拘泥于古方。
在岐黄之术(即《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中,“阴绝、阳绝、气绝、血绝”是描述人体阴阳气血衰竭的危重病理状态。以下从经典理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等方面详细解析:
一、阴绝
1. 经典理论:《素问·诊要经终论》云:“阴气先绝,阳气后竭。”阴绝指阴液(精、血、津液)极度枯竭,无法濡养脏腑、制约阳气,导致虚阳浮越或阴阳离决。
2. 病因病机
久病耗伤真阴(如热病后期、消渴、劳瘵)。
大汗、大泻、大失血导致阴液骤脱。
3. 临床表现
形体枯槁:皮肤干燥、目眶凹陷、舌红无苔。
虚热内生: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脉细数。
危候:四肢厥冷(阴竭阳脱)、烦躁不宁(虚阳外越)。
4. 治法与方药
滋阴救逆:大定风珠(《温病条辨》)、三甲复脉汤。
急救: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配合滋阴药。
二、阳绝
1. 经典理论:《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绝指阳气暴脱,温煦、推动、固摄功能丧失,生命之火濒灭。
2. 病因病机
寒邪直中三阴,阳气骤衰。
大汗、剧吐下利、外伤失血致阳随阴脱。
3. 临床表现
畏寒肢厥:四肢冰冷过肘膝,冷汗淋漓。
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呼吸微弱。
脉象:脉微欲绝或散大无根。
危候:神昏、目合口开、二便失禁。
4. 治法与方药
回阳救逆: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参附汤。
急救:艾灸关元、神阙穴,配合温阳固脱。
三、气绝
1. 经典理论《灵枢·经脉》:“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肌肉。”气绝指脏腑之气(尤指肺、脾、肾)衰竭,气化功能丧失。
2. 病因病机:
久病气虚至极(如肺痨、喘证、虚劳)。
外伤、大失血致气随血脱。
3. 临床表现
肺气绝:喘息气短、声低息微、汗出如珠。
脾气绝:肌肉萎软、腹胀如鼓、泄泻不止。
肾气绝:二便失禁、喘息欲脱、脉沉微。
4. 治法与方药
补气固脱:独参汤(大补元气)、补中益气汤。
针灸:重灸气海、足三里,配合呼吸补法。
四、血绝
1. 经典理论:《灵枢·决气》:“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血绝指血液枯竭,不能濡养脏腑经络,常见于肝血亏极或失血过多。
2. 病因病机
崩漏、外伤、呕血便血致血脱。
肝血久虚,生化无源(如虚劳、血枯经闭)。
3.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无华,毛发干枯。
血不养神:心悸眩晕、健忘失眠。
血不濡筋:手足震颤、筋肉瞤动。
危候:血脱气散,突发晕厥。
4. 治法与方药
补血固脱: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胶艾汤。
急救:急刺十宣放血,配合输血补液。
五、总结与临证要点
阴阳互根,气血同源:
阴绝常伴阳浮(如戴阳证),阳绝必致阴凝(如寒厥)。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绝则血脱,血绝则气散。
危证辨识:
四绝均为“脱证”范畴,需与“闭证”(如痰热蒙窍)鉴别。
脉象、舌象、汗出情况是判断预后的关键。
治则共性:
急则固脱(敛汗、止血、回阳),缓则补虚(滋阴、温阳、益气养血)。
需兼顾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
附:经典原文参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难经·十四难》:“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
在岐黄之术中,“五脏六腑之绝”是脏腑功能极度衰竭的危重状态,多由久病耗损、邪气暴烈或误治失治所致,常预示生命垂危。以下结合《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理论,详述其病机、证候及治法:
一、五脏之绝
1. 心绝(君主之官绝)
经典依据:
《灵枢·经脉》:“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
病机:心阳暴脱或心阴枯竭,神明失守,血脉凝滞。
临床表现:
面色黧黑或苍白如纸,口唇青紫。
心悸怔忡,胸闷痛彻背,冷汗淋漓。
神识恍惚或昏迷,言语謇涩。
脉象:脉结代或微细欲绝。
治法:
急救:参附汤(回阳救逆)、麝香保心丸(开窍通脉)。
针灸:重灸神门、内关、膻中,刺人中、十宣放血。
2. 肝绝(将军之官绝)
经典依据:
《难经·二十四难》:“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卷。”
病机:肝血枯竭,筋脉失养;肝气败绝,疏泄无权。
临床表现:
筋急拘挛,手足震颤,爪甲枯槁凹陷。
两目上视或斜视,舌卷囊缩(男性睾丸上缩)。
呕逆不止,胆汁外溢(口苦、黄疸加重)。
舌脉:舌绛无苔,脉弦细如刀刃。
治法:
滋阴柔肝:大定风珠(熄风止痉)、一贯煎(养肝阴)。
外治:吴茱萸研末醋调敷涌泉穴(引火下行)。
3. 脾绝(仓廪之官绝)
经典依据:
《灵枢·经脉》:“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
病机:脾气衰败,运化无权,气血生化无源。
临床表现:
肌肉瘦削如柴,腹部膨隆(脾虚气滞)。
泄泻不止,完谷不化,口泛清水。
人中沟平满(脾胃气绝之兆),舌体萎软。
脉象:脉濡弱或散大无根。
治法:
补脾固脱:附子理中汤(温阳止泻)、补中益气汤(升提中气)。
食疗:粳米炒黄煮粥,少量频服(护胃气)。
4. 肺绝(相傅之官绝)
经典依据:《难经·十四难》:“肺绝则皮毛焦……毛折者,毛先死。”
病机:肺气耗散,宣肃失司,宗气溃败。
临床表现:
喘息气短,呼多吸少,喉中痰鸣如拽锯。
毛发枯槁易折,皮肤甲错(津液不布)。
咳唾脓血腥臭(肺络大伤)。
脉象:浮大无根或如游丝。
治法:
敛肺固脱:独参汤(大补肺气)、生脉散(益气养阴)。
针灸:艾灸肺俞、膏肓俞,针刺太渊、尺泽。
5. 肾绝(作强之官绝)
经典依据:《素问·诊要经终论》:“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
病机:肾阳衰微,命门火熄;或肾阴枯涸,精髓耗竭。
临床表现:
面色黧黑,齿龈萎缩,牙齿枯槁松动。
二便癃闭或失禁(肾司二阴之能失)。
腰脊如折,耳鸣如蝉,足冷过膝。
脉象:脉沉迟无神,或尺脉不至。
治法:
救阴温阳:地黄饮子(滋肾阴、温肾阳)、四逆汤(回阳救逆)。
外治:盐炒热敷命门、关元穴(温通肾气)。
二、六腑之绝
六腑以“传化物而不藏”为用,其绝证多与相表里的五脏关联,但亦有独特危象:
1. 胃绝(水谷之海绝)
病机:胃气败亡,受纳腐熟功能丧失。
表现:
呕恶不止,食入即吐,甚至呕吐粪样物(关格证)。
舌苔剥落如镜面(胃阴枯竭),口臭如腐尸。
治法:大半夏汤(降逆和胃)、麦门冬汤(养胃阴)。
2. 大肠绝(传导之官绝)
病机:大肠津枯气滞,传导失职。
表现:
便秘与泄泻交替,或便下瘀黑腥臭(肠络腐败)。
肛门失约,滑脱不禁。
治法:桃花汤(固涩止利)、增液承气汤(润肠通腑)。
3. 胆绝(中正之官绝)
病机:胆气溃散,决断无权。
表现:
惊惕不安,幻觉频现(如见鬼神)。
胆汁外泄(目黄、身黄、尿黄如柏汁)。
治法:茵陈蒿汤(清利胆热)、酸枣仁汤(安神定胆)。
4. 膀胱绝(州都之官绝)
病机:膀胱气化无权,开阖失司。
表现:
小便癃闭或遗溺不止,小腹硬满如石。
尿液浑浊如膏,或带血块。
治法:滋肾通关丸(滋阴化气)、真武汤(温阳利水)。
三、临证要点
脏腑相合,互为影响:
如“肾绝常累膀胱”,“脾绝必及于胃”,需整体调治。
脉证合参,预判吉凶:
心绝脉“如屋漏”(滴滴答答不连续),肺绝脉“如风吹毛”(轻浮无根),均为死候。
治则总纲:
五脏绝:急固其本(如心阳、肾精),缓则调和阴阳。
六腑绝:通补兼施(如胃绝需降逆与养阴并用)。
附:经典警示
《难经·二十四难》:“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重竭,重竭必死。”
提示脏腑气绝时,误用泻法可加速死亡,治法须慎之又慎!
脏腑之绝证,多为疾病终末阶段,现代临床需中西医结合抢救(如心绝配合心肺复苏,肾绝结合透析)。然岐黄之术揭示的“防绝于未病”思想——如“四季脾旺不受邪”“冬藏精春不病温”,仍具深远指导意义。
在岐黄之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中,“五脏六腑之绝”指脏腑精气衰竭、功能丧失的危重病理状态,是疾病发展至极的终末阶段。以下从经典理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等方面详细解析:
一、五脏之绝
1. 心绝
经典理论《灵枢·经脉》:“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
病因病机
心阳暴脱(如心痹、真心痛、大汗亡阳)。
心阴耗竭(如热病后期、劳神过度)。
临床表现
心阳绝:面色青灰、冷汗淋漓、胸痛彻背、脉微欲绝。
心阴绝:颧红如妆、舌绛干裂、心悸躁扰、脉细数无根。
危候:神昏谵语、唇舌紫绀、呼吸断续。
治法与方药
回阳救逆:四逆加人参汤、参附龙牡救逆汤。
滋阴固脱:天王补心丹合生脉散。
针灸:急刺内关、膻中,灸神阙、关元。
2. 肝绝
经典理论《难经·二十四难》:“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卷。”
病因病机
肝阴枯竭(如温病后期、肝风内动)。
肝气暴脱(大怒伤肝、外伤失血)。
临床表现
肝阴绝:筋急挛缩、目睛上吊、舌卷囊缩、手足蠕动。
肝气绝:胁痛如裂、呕血黑便、脉弦硬如刀。
危候:角弓反张、口吐白沫、爪甲青紫。
治法与方药
滋肝熄风: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
疏肝固脱:柴胡疏肝散合当归补血汤。
针灸:太冲、行间泻法,肝俞平补平泻。
3. 脾绝
经典理论《灵枢·经脉》:“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肌肉……舌萎人中满。”
病因病机
脾气衰败(久泻、水肿、消渴末期)。
中阳暴脱(霍乱吐泻、寒邪直中)。
临床表现
脾阳绝:腹冷如冰、下利清谷、肌肉消脱、舌淡胖无苔。
脾阴绝:唇燥裂血、口渴不饮、嘈杂似饥、脉细涩。
危候:脘腹胀满如鼓(脾败气滞)、四肢不收。
治法与方药
温中回阳:附子理中汤、急救回阳汤。
滋脾养阴:益胃汤合生脉散。
针灸:重灸中脘、足三里,针刺公孙、太白。
4. 肺绝
经典理论《难经·十四难》:“肺绝则皮毛焦……毛折者,毛先死。”
病因病机
肺气耗散(久咳、哮证末期、大汗亡阳)。
肺阴枯涸(痨瘵、燥热伤肺)。
临床表现
肺气绝:喘息抬肩、汗出如油、声低息微、脉浮散无根。
肺阴绝:鼻燥咽干、痰带血丝、皮肤皲裂、脉细数如丝。
危候:呼吸断续、鼻翼煽动、锁骨上窝凹陷。
治法与方药
补肺固脱:独参汤、补肺阿胶汤。
润肺救阴:百合固金汤合生脉饮。
针灸:肺俞、太渊补法,艾灸气海、膏肓。
5. 肾绝
经典理论《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病因病机
肾阳暴脱(水肿末期、亡阳证)。
肾精枯竭(虚劳、消渴、久病伤肾)。
临床表现
肾阳绝:腰冷如坐水中、二便失禁、浮肿尿闭、脉沉迟欲绝。
肾阴绝:齿枯发脱、耳焦胫瘦、潮热盗汗、脉细数躁疾。
危候:喘促欲脱、瞳神散大、足跗肿如泥。
治法与方药
温肾回阳:右归丸合四逆汤。
填精固脱:左归丸加龟鹿二仙胶。
针灸:灸命门、肾俞,针刺太溪、复溜。
二、六腑之绝
1. 胃绝
经典理论:《灵枢·五味》:“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
病因病机
胃阳衰败(寒邪直中、久病伤阳)。
胃阴枯竭(热病灼津、呕吐不止)。
临床表现
胃阳绝:脘腹冷硬、呕吐清水、呃逆声微、脉沉伏。
胃阴绝:舌光如镜、口干唇裂、食入即吐、脉细如丝。
治法与方药
温胃救逆:吴茱萸汤合附子粳米汤。
养阴和胃:益胃汤合麦门冬汤。
2. 大肠绝
经典理论:《难经·三十七难》:“大肠泄,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
临床表现
传导失司:泄泻无度、肛门失禁、腹中雷鸣。
危候:便下如注、完谷不化、气随液脱。
治法:涩肠固脱:真人养脏汤合赤石脂禹余粮汤。
3. 小肠绝
临床表现:泌别失职:小便癃闭或失禁、脐腹绞痛、口渴不饮。
治法:通利救逆:导赤散合五苓散加减。
4. 胆绝
临床表现:决断无权:惊悸恍惚、目睛黄染、呕苦不止。
治法:利胆安神:温胆汤加龙骨、牡蛎。
5. 膀胱绝
临床表现:气化不行:癃闭点滴不出或遗溺不止、小腹冰冷。
治法:温阳化气:济生肾气丸合缩泉丸。
6. 三焦绝
临床表现:水道壅塞:全身浮肿、喘满不得卧、二便闭塞。
治法:通调三焦:疏凿饮子合己椒苈黄丸。
三、临证要点
脏腑相关
“五脏之绝”多先现本脏外候(如心绝见胸痛、肾绝见腰惫)。
“六腑之绝”常兼气机壅塞(如胃绝呕逆、大肠绝泄脱)。
传变规律
一脏绝必累他脏,如“心绝则肺气上脱”“肾绝则肝风内动”。
腑绝多因脏衰,如“胃绝责于脾阳败”“膀胱绝根于肾气竭”。
救治原则
急则治标:固脱(敛汗、止血、止泻)、开闭(通腑、利水)。
缓则治本:补先天(补肾填精)、养后天(健脾益气)。
四、经典参考:《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难经·二十四难》:“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卷。”
脏腑之绝多为疾病终末阶段,临床需结合现代医学抢救措施(如补液、氧疗),不可拘泥古法。然岐黄之术对病机本质的剖析,仍为辨证施治的核心依据。
在岐黄之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中,“五脏六腑之绝”指脏腑精气衰竭、功能丧失的危重病理状态,是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预后凶险。以下结合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详细解析五脏六腑之绝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
一、五脏之绝
1. 心绝
经典理论:《灵枢·经脉》:“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
心主血脉与神明,心绝则血行停滞、神机化灭。
病因病机
热病伤阴,心火亢极(如温病逆传心包)
久病耗伤心阳(如胸痹、心水)
暴脱(大汗、大失血致心气骤绝)
临床表现
血脉瘀阻:面色黧黑、口唇紫绀、舌质紫暗
神明涣散:神昏谵语或意识淡漠
危候:脉结代或散乱,冷汗淋漓,手足厥逆
治法方药
急救: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艾灸膻中、内关
方剂:回阳救急汤(附子、干姜、人参)合丹参饮
2. 肝绝
经典理论:《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唇青舌卷卵缩。”
肝主筋,藏血,肝绝则筋脉失养,风动血脱。
病因病机
肝阴枯竭(如鼓胀晚期、肝癌)
大失血致肝不藏血(如血崩、外伤)
毒邪内陷(如疫毒炽盛)
临床表现
筋急风动:四肢强直、角弓反张、震颤抽搐
肝血暴脱:呕血、便血、皮下紫斑
危候:爪甲枯槁,目睛上吊,脉弦急如刀刃
治法方药
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
固脱止血: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注:犀角可用水牛角替代)
3. 脾绝
经典理论:《难经·二十四难》:“脾绝则唇反,人中满。”
脾主运化、统血,脾绝则气血生化无源,统摄失司。
病因病机
久泻久痢(如霍乱后期)
肿瘤恶病质(如噎膈、反胃终末期)
大出血后气随血脱
临床表现
运化崩溃:腹胀如鼓、完谷不化、肌肉削脱
血失统摄:便血、紫癜、崩漏不止
危候:口唇外翻,舌萎无苔,脉濡弱如丝
治法方药
补脾固脱:附子理中汤合黄土汤
针灸:重灸中脘、脾俞,配合隔盐灸神阙
4. 肺绝
经典理论:《灵枢·经脉》:“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毛折乃死。”
肺主气司呼吸,肺绝则宗气溃散,百脉失朝。
病因病机
痰热壅肺(如肺痈溃脓)
久咳耗伤肺气(如肺痨、肺痿)
外伤气胸致肺气暴脱
临床表现
气失所主:喘息抬肩、汗出如油、声低息微
卫外崩溃:皮毛枯槁、畏寒无汗
危候:鼻翼煽动,喉中痰鸣如锯,脉浮大无根
治法方药
敛肺固脱:生脉散合参蛤散
外治法:麝香敷贴膻中穴,配合氧疗
5. 肾绝
经典理论:《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肾为先天之本,肾绝则精枯髓竭,阴阳离决。
病因病机
房劳伤精,真元耗竭(如虚劳、消渴)
水肿晚期(如石水、关格)
高热灼伤肾阴(如疫病后期)
临床表现
精枯髓空:齿落发脱、骨枯痿废
二便失控:小便癃闭或失禁,大便滑脱
危候:面黑如炭,耳轮焦枯,脉沉迟欲绝
治法方药
填精固本:地黄饮子(熟地、山茱萸、巴戟天)
急救:灸命门、关元,配合血液透析
二、六腑之绝
1. 胃绝
经典理论:《灵枢·五味》:“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
胃绝则纳化无权,后天之本断绝。
临床表现
呕吐不止(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胃脘板硬如石,滴水难入
舌苔剥落如镜面
治法
大半夏汤(半夏、人参、白蜜)和胃降逆
针刺足三里、内关,艾灸中脘
2. 胆绝
经典理论:
《难经·四十四难》:“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绝则决断失司,胆汁外泄。
临床表现
黄疸晦暗如烟熏(阴黄)
惊惕不安,谋虑不能
右胁剧痛,呕吐胆汁
治法
茵陈术附汤温阳退黄
针刺日月、胆俞,耳穴压胆区
3. 小肠绝
临床表现
肠鸣消失,腹部凹陷如舟
下利清水或完全不化
脐周冷痛,脉沉伏
治法
四神丸合真人养脏汤
隔姜灸天枢、下巨虚
4. 大肠绝
临床表现
便秘与泄泻交替,肛门失约
腹满拒按,燥屎内结(“热结旁流”)
舌焦黑起刺,脉沉实而乱
治法
急下存阴用大承气汤
针刺大肠俞、上巨虚
5. 膀胱绝
临床表现
癃闭或遗溺,小腹膨隆如鼓
尿液浑浊如膏脂或带血块
腰骶冰冷,脉沉涩
治法
济生肾气丸合蒲灰散
灸气海、膀胱俞,导尿术辅助
6. 三焦绝
经典理论
《中藏经》:“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三焦绝则上下不通。”
三焦绝则气化之枢机败坏。
临床表现
上焦:胸闷气窒,呼吸困难
中焦:脘痞不食,升降逆乱
下焦:二便癃闭,下肢浮肿
治法
通调三焦用枳实导滞丸合五苓散
针刺三焦俞、外关,配合开四关(合谷、太冲)
三、临证要点
脏腑相关:
脏病及腑(如心绝多伴小肠绝),腑绝必累及脏。
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此三脏绝多提示终末期。
预后判断:
《脉经》载“五脏绝歌”:心绝一日死,肝绝八日亡,肺绝三日殁,脾绝四日终,肾绝四日逝。
六腑绝常稍缓,但三焦绝、胃绝亦属危候。
中西医结合:
如肾绝(肾衰竭)需结合血液透析,肠绝(肠梗阻)考虑外科干预。
附:经典原文
《难经·二十四难》:“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其口唇……脉不荣则肌肉软。”《中藏经》:“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
脏腑之绝乃生命终末之象,需以“留人治病”为要,急固元气,调和阴阳,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支持治疗。
在岐黄之术中,“五脏六腑之绝”是描述脏腑功能极度衰竭的危重证候,多见于疾病末期或急症危象。以下结合《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理论,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等方面详细解析:
一、五脏之绝
1. 心绝
经典理论:《灵枢·经脉》:“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
病因病机
心阳暴脱(如大汗亡阳、心梗)。
心血枯竭(久病耗血,或失血过多)。
临床表现
心阳绝:面色青黑、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胸痛彻背、脉微欲绝。
心血绝:心悸怔忡、唇舌紫暗、神识恍惚(血不养神)。
治法方药
回阳救逆:通脉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参附龙牡救逆汤。
养血复脉:炙甘草汤(《伤寒论》)。
2. 肝绝
经典理论:《难经·二十四难》:“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卷……故唇青舌卷卵缩。”
病因病机
肝阴枯竭(热病劫阴,或久病耗伤)。
肝气暴脱(大怒伤肝,气机逆乱)。
临床表现
肝阴绝:筋脉拘急、手足震颤、目睛上吊、舌红干裂。
肝气绝:胁痛如绞、呕血发狂、爪甲枯槁。
治法方药
柔肝息风:大定风珠(龟甲、鳖甲、牡蛎)。
疏肝固脱:乌梅丸(寒热错杂者)、羚角钩藤汤(热极生风)。
3. 脾绝
经典理论
《灵枢·经脉》:“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舌萎、人中满。”
病因病机
脾气衰败(久泻、水肿致气随津脱)。
脾阳消亡(过食生冷,或寒邪直中)。
临床表现
脾气绝:肌肉消脱、腹胀如鼓、泄泻完谷不化、口唇萎黄。
脾阳绝:四肢逆冷、水泛为肿、舌淡胖有齿痕。
治法方药
补脾固脱:附子理中汤(温阳)、补中益气汤(升提)。
针灸:重灸中脘、足三里,针刺太白、公孙。
4. 肺绝
经典理论:《难经·二十四难》:“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毛折者,则毛先死。”
病因病机
肺气耗散(久咳、喘证致气脱)。
肺阴枯涸(痨瘵、燥热伤津)。
临床表现
肺气绝:喘息欲脱、汗出如油、声低息微、脉浮无根。
肺阴绝:干咳无痰、鼻燥咽干、皮肤皱揭如鳞甲。
治法方药
敛肺固气:独参汤、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润肺救阴: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5. 肾绝
经典理论:《素问·诊要经终论》:“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
病因病机
肾阳衰微(命门火衰,阴寒内盛)。
肾精枯竭(房劳过度,或久病耗精)。
临床表现
肾阳绝:身冷如冰、二便失禁、喘息气短、脉沉迟散。
肾阴绝:耳焦齿槁、腰脊如折、遗精滑泄无度。
治法方药
回阳救逆:四逆汤加人参、肉桂。
填精固本: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左归丸。
二、六腑之绝
1. 胆绝
经典理论:《素问·奇病论》:“胆虚则气上溢,而口为之苦。”
临床表现
决断不能:惊悸不安、犹豫不决、失眠多梦。
胆汁外泄:目黄、身黄、小便如浓茶。
治法方药
利胆安神:温胆汤加酸枣仁、龙齿。
2. 胃绝
经典理论:《灵枢·五味》:“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
临床表现
胃气败亡:呕逆不止、食入即吐、脘腹硬满。
胃阴枯竭:舌光如镜、口干欲饮、大便燥结。
治法方药
和胃降逆: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养胃生津:益胃汤(《温病条辨》)。
3. 大肠绝
临床表现
传导失司:泄利无度、肛门失禁、腹冷如冰。
治法方药
涩肠固脱: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 小肠绝
临床表现
泌别失职:小便癃闭、腹部绞痛、呕吐清水。
治法方药
通利水道:五苓散合六一散。
5. 膀胱绝
临床表现
气化无权:小便点滴不出(癃闭)、小腹膨隆。
治法方药
温阳化气:济生肾气丸(《济生方》)。
6. 三焦绝
临床表现
水道壅塞:全身水肿、喘满不得卧。
治法方药
通调三焦:疏凿饮子(《济生方》)。
三、总结与临证要点
脏腑相关:
五脏之绝多表现为本脏精气消亡(如心绝脉停、肾绝精竭)。
六腑之绝常因“传化失常”(如胃绝不纳、膀胱绝不溲)。
危候辨识:
五脏绝证多伴“形神相离”(如心绝神昏、肝绝痉厥)。
六腑绝证以“功能暴废”为特点(如大肠泄利不止、三焦水肿闭阻)。
治则:
五脏绝:急固根本(补气、回阳、填精)。
六腑绝:通补兼施(如胃绝需降逆与养阴并用)。
附:经典原文参考
《难经·二十四难》:“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卷……故唇青舌卷卵缩。”《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脏腑之绝均为重症,需结合现代医学急症抢救(如心肾衰竭者透析、呼吸机支持),不可纯用古法。然岐黄之术的辨证思路,可为危候救治提供重要参考。
在岐黄之术中,“十四条经络之绝”指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合为十四经)气机衰竭的危重证候,属“经气终绝”范畴,多预示脏腑功能崩溃或生命垂危。以下结合《灵枢·经脉》《难经》等经典,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等方面逐条解析:
一、十二正经之绝
1. 手太阴肺经绝
经典原文:《灵枢·经脉》:“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毛折者,则毛先死。”
临床表现
皮毛枯槁无泽,呼吸微弱如丝。
咳喘无力,汗出如油,寸口脉微欲绝。
治法方药补肺固气:独参汤急服,配合生脉散。
针灸:重灸肺俞、太渊,针刺少商点刺出血。
2. 手阳明大肠经绝
经典原文:《灵枢·经脉》:“手阳明气绝则津液竭……津液竭则皮毛枯。”
临床表现
鼻干唇裂,皮肤甲错如鱼鳞。
便秘或滑泄无度,食指络脉青紫。
治法方药
润燥通腑:增液承气汤(津枯便秘)、真人养脏汤(滑脱不禁)。
针灸:针刺合谷、曲池,艾灸天枢。
3. 足阳明胃经绝
经典原文:《灵枢·经脉》:“足阳明气绝……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面黑如漆柴。”
临床表现
面黑如炭,口唇紫绀,肌肉消脱。
呕逆不止,脘腹硬满拒按。
治法方药
和胃降逆:大半夏汤(《金匮要略》)。
针灸:针刺足三里、内庭,艾灸中脘。
4. 足太阴脾经绝
经典原文:《灵枢·经脉》:“足太阴气绝……则舌萎、人中满。”
临床表现
舌体萎软卷缩,人中沟平满肿胀。
腹胀如鼓,完谷不化,四肢痿废。
治法方药
补脾摄津:附子理中汤合四君子汤。
针灸:重灸脾俞、太白,针刺三阴交。
5. 手少阴心经绝
经典原文:《灵枢·经脉》:“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
临床表现
面色黧黑,心悸怔忡,神识昏蒙。
掌心劳宫穴处青紫,小指络脉瘀滞。
治法方药
通脉复心:炙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
针灸:针刺神门、少冲,艾灸心俞。
6. 手太阳小肠经绝
经典原文:《灵枢·经脉》:“手太阳气绝……则耳聋、百节皆纵。”
临床表现
耳鸣如雷,继则耳聋失聪。
肩胛疼痛如折,小指麻木不仁。
治法方药
通络启闭:通气散(《医林改错》)合芍药甘草汤。
针灸:针刺后溪、听宫,艾灸关元。
7. 足太阳膀胱经绝
经典原文:《灵枢·经脉》:“足太阳气绝……则筋急、目反折。”
临床表现
项背强直如弓,目睛上视。
小便癃闭或失禁,至阴穴处皮温骤降。
治法方药
舒筋通络:葛根汤合五苓散。
针灸:针刺委中、昆仑,艾灸肾俞。
8. 足少阴肾经绝
经典原文:《灵枢·经脉》:“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发无泽。”
临床表现
齿槁发脱,腰脊如折。
足心涌泉穴凹陷干枯,脉沉细如丝。
治法方药
填精固肾: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加鹿角胶。
针灸:重灸太溪、复溜,针刺涌泉。
9. 手厥阴心包经绝
经典原文:《灵枢·经脉》:“手心主(心包)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
临床表现
心胸剧痛,神昏谵语。
掌心劳宫穴青黑,中指挛急。
治法方药
开窍通脉:安宫牛黄丸合丹参饮。
针灸:针刺内关、大陵,十宣放血。
10. 手少阳三焦经绝
经典原文:《灵枢·经脉》:“手少阳气绝……则耳聋,百节尽纵。”
临床表现
耳聋失聪,偏头痛如劈。
无名指萎软不用,瘛疭抽搐。
治法方药
疏利三焦: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针灸:针刺外关、翳风,艾灸阳池。
11. 足少阳胆经绝
经典原文:《灵枢·经脉》:“足少阳气绝……则筋急、唇青。”
临床表现
口唇青紫,胁痛如绞。
足第四趾枯瘦,目外眦赤脉贯睛。
治法方药
利胆舒筋:茵陈蒿汤合四逆散。
针灸:针刺阳陵泉、丘墟,艾灸日月。
12. 足厥阴肝经绝
经典原文:《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则筋绝,筋绝则舌卷卵缩。”
临床表现
舌卷囊缩(男性睾丸上提,女性阴户挛急)。
爪甲枯槁,目直视不转。
治法方药
柔肝息风:镇肝熄风汤合芍药甘草汤。
针灸:急刺太冲、行间,艾灸期门。
二、任督二脉之绝
1. 任脉绝
经典理论:《难经·二十八难》:“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
临床表现
胸腹板硬如石,瘕聚崩漏不止。
承浆穴塌陷,天突穴处动气消失。
治法方药
调任固冲:龟鹿二仙胶合固冲汤。
针灸:重灸关元、神阙,针刺膻中。
2. 督脉绝
经典理论:《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临床表现
脊柱僵直如板,角弓反张。
人中沟平满,长强穴溃烂流脓。
治法方药
通督醒神:通窍活血汤合地黄饮子。
针灸:针刺百会、命门,艾灸大椎。
三、总结与临证要点
经气终绝之兆:
每条经络对应特定体表征象(如肺经绝则皮毛焦,肝经绝则舌卷卵缩)。
关键穴位异常(如太渊脉绝示肺气亡,太溪脉绝示肾气竭)。
治法核心:
急则通经续命:刺井穴(十二井穴放血)、灸原穴(如太溪、太白)。
缓则补益经气:循经取穴配合本经补益方药(如足阳明绝用黄芪建中汤)。
预后判断:
经绝多属“真脏脉现”之死候,但部分可借针药急救(如心包经绝用安宫牛黄丸开窍)。
任督绝证常伴奇经八脉整体衰败,预后极差。
附:经典原文参考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难经·二十三难》:“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如环无端。”
十四经之绝证,虽载于古籍,然临床需结合现代医学手段(如心经绝配合心肺复苏,督脉绝排查脊髓病变)。岐黄之术的经络辨证,可为危重症提供独特诊治视角。
在岐黄之术中,“十四条经络之绝”指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经气衰竭的危重证候,多因久病重疾或邪气极盛导致经气断绝,脏腑失养。以下结合《灵枢·经脉》《难经》等经典,分经解析其病机、表现与治法:
一、十二正经之绝
1. 手太阴肺经绝
经典:《灵枢·经脉》:“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毛折者,则毛先死。”
表现:
皮毛枯槁如鳞,鼻翼煽动,喘息气短,声嘶无力。
脉浮无根,汗出如油(肺主皮毛,司呼吸)。
治法:
急补肺气:独参汤,重灸太渊、肺俞。
润肺生津: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
2. 手阳明大肠经绝
经典:《灵枢·经脉》:“手阳明气绝,则津液竭枯。”
表现:
齿燥如石,唇裂流血,大便燥结如羊屎,肛门灼痛。
颈肿瘰疬溃烂不收(大肠主津,络齿)。
治法:
通腑存阴:增液承气汤,针刺合谷、曲池。
外治:黄连膏敷溃烂处。
3. 足阳明胃经绝
经典:《灵枢·经脉》:“足阳明气绝……其脉不荣肌肉。”
表现:
面黑如炭,口唇翻卷,肌肉消脱如柴(胃主肌肉)。
呕逆不止,食入即吐,脘腹硬满如板。
治法:
和胃降逆:大半夏汤,针刺足三里、内庭。
外敷:吴茱萸研末贴涌泉引火下行。
4. 足太阴脾经绝
经典:《灵枢·经脉》:“足太阴气绝……则舌萎,人中满。”
表现:
舌体萎缩不能言,人中沟平满,腹胀如鼓,四肢不举。
泄泻完谷不化,身重如裹湿泥。
治法:
温脾固脱:附子理中汤,艾灸中脘、太白。
外治:盐敷神阙穴温阳化湿。
5. 手少阴心经绝
经典:《灵枢·经脉》:“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血不流则髦色不泽。”
表现:
面色黧黑,舌卷短缩,心悸如悬,神识昏愦。
脉微欲绝或结代(心主血脉)。
治法:
回阳救心:参附龙牡汤,针刺神门、少冲。
急救:麝香保心丸舌下含服。
6. 手太阳小肠经绝
经典:《灵枢·经脉》:“手太阳气绝……则耳聋,百节尽纵。”
表现:
耳聋如塞,肩胛骨如脱,小便癃闭或失禁。
目黄如橘,颈项强直(小肠主液,络耳)。
治法:
通利水道:导赤散合八正散,针刺后溪、听宫。
外治:田螺捣敷脐部利尿。
7. 足太阳膀胱经绝
经典:《灵枢·经脉》:“足太阳气绝……则筋急,目反折。”
表现:
角弓反张,双目上视,腰脊如折,小便癃闭。
项背强直如板,汗出如珠(膀胱主筋,络脑)。
治法:
舒筋解痉:葛根汤合芍药甘草汤,针刺委中、昆仑。
外治:刮痧膀胱经循行部位。
8. 足少阴肾经绝
经典:《素问·诊要经终论》:“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
表现:
面黑如煤,齿龈萎缩齿长,二便失禁,足心热如焚。
喘促抬肩,脉沉迟散(肾主纳气,主骨)。
治法:
补肾固脱:大补元煎,艾灸涌泉、关元。
急救:黑锡丹镇纳浮阳。
9. 手厥阴心包经绝
经典:《灵枢·经脉》:“手心主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
表现:
掌心青紫,谵语如狂,胸痛彻背,肢冷过肘。
舌绛紫无苔,脉伏不见(心包代心受邪)。
治法:
开窍通络:安宫牛黄丸,针刺内关、劳宫。
外治:刺络放血中冲、十宣。
10. 手少阳三焦经绝
经典:《灵枢·经脉》:“手少阳气绝……则耳聋,百节纵。”
表现:
耳聋失聪,偏头痛如劈,肢体纵缓不收。
水肿从目窠起,喘息不得卧(三焦主水道)。
治法:
通调三焦:疏凿饮子,针刺外关、翳风。
外治:甘遂末敷脐逐水。
11. 足少阳胆经绝
经典:《灵枢·经脉》:“足少阳气绝……则节缓,目系转。”
表现:
目珠斜视,关节弛缓如脱,口苦呕胆汁。
胁痛如绞,寒热往来无定时(胆主决断)。
治法:
利胆通络: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针刺阳陵泉、风池。
外治:茵陈蒿捣敷胁肋部。
12. 足厥阴肝经绝
经典:《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则筋急,唇青舌卷卵缩。”
表现:
筋脉拘急如弓,睾丸上缩,舌卷难言,爪甲枯槁。
呕血发狂,目赤眵多(肝主筋,络阴器)。
治法:
柔肝息风:羚角钩藤汤,针刺太冲、期门。
外治:吴茱萸敷涌泉引火归元。
二、任督二脉之绝
1. 任脉绝
经典:《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绝证表现:
前阴松弛不收,带下如注或闭经,小腹冷硬如石。
咽喉干燥如焚,言语蹇涩(任主胞胎,络咽喉)。
治法:
固任摄带:龟鹿二仙胶,艾灸关元、会阴。
外治:蛇床子煎汤熏洗前阴。
2. 督脉绝
经典:《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脊强而厥。”
绝证表现:
脊柱佝偻如折,头倾视深,二便失禁。
癫疾仆倒,角弓反张(督脉入脑络肾)。
治法:
强督益髓:右归丸合补阳还五汤,重灸命门、大椎。
外治:雷火灸沿督脉循行温熨。
三、总结与临证要点
经气衰竭之兆:
十二经绝多现本经循行部位枯槁(如肺经皮毛焦、胃经面黑)。
任督绝则显奇经失调(任脉崩带、督脉脊折)。
治法原则:
急则通经续气(针刺络穴、艾灸井穴)。
缓则补养经气(如肝绝养血,肾绝填精)。
预后判断:
经绝若见“形脱脉散”(如肺绝汗油、心绝面黑),多属死候。
若兼“胃气尚存”(能进糜粥),尚有一线生机。
附:经典原文参考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难经·二十三难》:“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如环无端。”
十四经之绝证,乃岐黄危急重症之辨治精华,然临床需结合现代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血液透析),古法今用,方显医道圆融。
在岐黄之术中,“奇经八脉之绝”指冲、任、督、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脉经气衰竭的危重证候。奇经八脉不直接隶属脏腑,但能调节十二经气血,其绝证多表现为整体阴阳失衡、精血枯涸或枢纽功能崩溃。以下结合《难经》《奇经八脉考》等经典,分经解析其病机、表现与治法:
一、奇经八脉绝证分述
1. 冲脉绝
经典:《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绝证表现:
气血逆乱:吐血衄血、崩漏如注(冲为血海,隶于阳明)。
生殖衰竭:女子胞宫下垂、男子精冷无子。
腹症:脐下悸动如奔豚,气上冲胸。
治法:
镇冲固脱:大剂龟鹿二仙胶合震灵丹,艾灸气海、公孙(冲脉交会穴)。
急救:煅龙骨、煅牡蛎研末冲服止血。
2. 任脉绝
经典:《素问·上古天真论》:“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
绝证表现:
前阴失约:女子阴挺不收、带下如污水;男子精关不固、滑泄无度。
咽喉枯槁: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任脉“至咽喉”)。
面容衰老:面皮松弛如囊,人中沟平满。
治法:
补任摄元:龟板胶合左归丸,重灸关元、会阴。
外治:五倍子煎汤熏洗前阴。
3. 督脉绝
经典:《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脊强而厥。”
绝证表现:
脊骨萎废:脊柱弯曲如折,头倾视深,二便失禁。
髓海空虚:痴呆不识人,四肢痿软如泥(督脉入络脑)。
阳虚欲脱:冷汗淋漓,身冷如尸。
治法:
填髓强督:右归丸加鹿茸、紫河车,艾灸命门、百会。
外治:川乌、草乌煎汤热熨脊柱。
4. 带脉绝
经典:《难经·二十八难》:“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绝证表现:
腰腹失束:腹大如囊,脏器下垂(胃下垂、子宫脱垂)。
带下失控:白带清稀如注,或黄带臭秽如脓。
下肢萎软:足痿不行,腰如坐水中。
治法:
固带升提:傅青主完带汤加升麻、枳壳,针刺带脉穴、足临泣。
外治:艾灸带脉穴,以布带束腰托腹。
5. 阴跷脉绝
经典:《灵枢·脉度》:“阴跷脉者……气并相还则为濡目。”
绝证表现:
目合不开:昏睡不醒,眼睑垂闭如瞑(阴跷主目之闭合)。
下肢阴冷:足内踝至大腿内侧冰冷如铁。
精神萎靡:嗜卧倦怠,言语低微。
治法:
通阴跷,醒神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安宫牛黄丸,针刺照海、交信。
外治:吴茱萸敷涌泉引阳入阴。
6. 阳跷脉绝
经典:《难经·二十九难》:“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绝证表现:
目张不瞑:双目圆睁不能闭合,彻夜不眠。
下肢阳亢:足外踝至大腿外侧筋脉拘急如弓。
躁动癫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治法:
潜阳安跷:镇肝熄风汤合黄连阿胶汤,针刺申脉、跗阳。
外治:磁石粉贴敷太阳穴镇静。
7. 阴维脉绝
经典:《奇经八脉考》:“阴维维于阴,营血满溢则蓄。”
绝证表现:
胸胁空痛:心如悬空,胁肋刺痛如割(阴维主里,维系三阴)。
血络枯涸:肌肤甲错如鱼鳞,爪甲凹陷。
情志抑郁:悲泣不止,独语喃喃。
治法:
养阴维脉:一贯煎合酸枣仁汤,针刺内关、筑宾。
外治:桃仁、红花煎汤熏洗四肢。
8. 阳维脉绝
经典:《难经·二十九难》:“阳维为病苦寒热。”
绝证表现:
表卫崩溃:寒热无时,汗出如洗(阳维主表,维系诸阳)。
筋骨懈惰:肩背酸痛如折,肢体震颤。
头面浮肿:面目虚浮,目赤如鸠。
治法:
固阳维脉:桂枝加附子汤合玉屏风散,针刺外关、金门。
外治:羌活、防风煎汤擦浴发汗固表。
二、奇经绝证共性特点
病位深伏:
奇经绝证多涉及“先天之本”(如督脉绝髓枯)与“生殖之根”(如冲任绝则经断)。
症状凶险:
常现“形神俱败”(如带脉绝脏器脱垂、阴维绝血枯神乱)。
虚实夹杂:
既有本虚(如任脉绝阴精亏),又见标实(如阳跷绝躁狂)。
三、治法总则
用药特色:
多用血肉有情之品(鹿茸、龟板、紫河车)填补奇经。
善用矿物药(磁石、代赭石)镇摄浮阳。
针灸要领:
取八脉交会穴(如内关通阴维、外关通阳维)调和阴阳。
重灸任督要穴(关元、命门)以续命门真火。
预后判断:
若见“脉散如虾游”“形脱如槁木”,多为不治之候。
附:经典原文参考
《奇经八脉考》:“八脉散在群书,略而不悉,医不知此,罔探病机。”
《临证指南医案》:“奇经之结实者,用苦辛芳香以通络;虚者必用精血有情以填之。”
奇经八脉之绝,乃岐黄危证辨治之精微,需融汇经典理论与现代急症医学(如冲脉大出血需输血止血),方能力挽狂澜于既倒。
在岐黄之术中,“奇经八脉之绝”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八脉经气衰竭的危重证候。奇经八脉不直接属络脏腑,但对十二经气血起蓄溢调节作用,其绝证多表现为阴阳失守、枢纽崩解。以下结合《难经》《奇经八脉考》等经典分经详述:
一、任脉绝
经典理论
《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绝则阴精失守,胞胎不固。
临床表现
前阴失摄:男子滑精如注,女子血崩或带下如崩,胞宫脱垂。
咽喉枯涸: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任脉上络咽喉)。
危候:人中沟平满,舌缩不能言(任脉环唇)。
治法方药
固任摄阴:龟鹿二仙胶合固冲汤,艾灸关元、会阴。
外治:五倍子研末敷脐收敛固脱。
二、督脉绝
经典理论:《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脊强而厥。”
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绝则阳气暴脱,髓海空虚。
临床表现
脊柱崩解:腰脊佝偻如折,头倾视深,步态蹒跚。
脑髓枯竭:癫狂不识人,二便失禁,目睛上窜。
危候:角弓反张,冷汗淋漓如油(督脉入络脑)。
治法方药
强督填髓:右归丸合补阳还五汤,重灸命门、百会。
急救:麝香敷大椎穴通督醒神。
三、冲脉绝
经典理论
《灵枢·逆顺肥瘦》:“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
冲脉为“血海”,绝则血海枯涸,气逆上冲。
临床表现
气血逆乱:呕血衄血,少腹绞痛如刀绞,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奔豚证)。
经血暴脱:妇人血崩如涌,血色淡红质稀。
危候:唇色青紫,脉如雀啄(冲脉丽于阳明)。
治法方药
镇冲止血:旋覆代赭汤合胶艾汤,针刺公孙、气冲。
外治:吴茱萸研末醋调敷涌泉引气下行。
四、带脉绝
经典理论
《难经·二十八难》:“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带脉约束诸经,绝则经脉弛纵,下元不固。
临床表现
腰腹坠胀:腰如束带断裂,腹部膨隆如囊,脏器下垂。
带下如注:女子白带清稀量多,男子阴囊潮湿松弛。
危候:足痿不用,行走如踩棉絮(带脉失约)。
治法方药
束带升提:完带汤合补中益气汤,艾灸带脉穴、五枢。
外治:升麻、柴胡煎汤熏洗少腹。
五、阴维脉绝
经典理论:《奇经八脉考》:“阴维维于阴,营血所主。”
阴维脉维系诸阴,绝则阴血失养,心营枯竭。
临床表现
心胸绞痛:胸痛彻背,心悸怔忡,冷汗黏衣。
血枯经闭:月经断绝,皮肤甲错如鱼鳞。
危候:舌光无苔,脉细如丝(阴维主里)。
治法方药
养阴维脉:天王补心丹合当归四逆汤,针刺内关、筑宾。
外治:丹参注射液注入心俞穴通脉。
六、阳维脉绝
经典理论:《难经·二十九难》:“阳维维于阳,卫气所主。”
阳维脉维系诸阳,绝则卫外失司,表阳暴脱。
临床表现
寒热无度:恶寒战栗如疟,倏忽高热如焚。
表虚漏汗:汗出如洗,浸透衣被,畏风如见刀。
危候:皮肤枯槁如树皮,脉浮大无根(阳维主表)。
治法方药
固阳维脉:玉屏风散合桂枝加附子汤,灸大椎、风池。
外治:煅龙骨、煅牡蛎研末扑身止汗。
七、阴跷脉绝
经典理论:《灵枢·脉度》:“阴跷脉者,少阴之别……气并相还则为濡目。”
阴跷主司下肢阴侧运动,绝则阴液不濡,筋急目涩。
临床表现
下肢拘挛:足内翻如钩,行走拖步,夜间痛甚。
目睛干涸:目不能闭,泪液全无,视物昏蒙。
危候:咽喉痉挛,呼吸喘促(阴跷络喉咙)。
治法方药
滋阴缓急:芍药甘草汤合杞菊地黄丸,针刺照海、交信。
外治:熟地捣敷足心引火归元。
八、阳跷脉绝
经典理论:《难经·二十八难》:“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入风池。”
阳跷主司下肢阳侧运动,绝则阳气暴亢,躁动不安。
临床表现
下肢弛纵:足外翻如箕,步态踉跄,足跟灼痛。
躁狂不寐:彻夜不眠,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危候:突发晕仆,口眼㖞斜(阳跷入络脑)。
治法方药
潜阳安跷:镇肝熄风汤合磁朱丸,针刺申脉、仆参。
外治:黄连、肉桂研末敷涌泉交通心肾。
三、总结与临证要点
奇经绝证特点:
任督冲带四脉绝多现“形骸崩解”(如督折脊、带弛腹)。
阴阳维跷四脉绝常显“阴阳失衡”(如阴维心痛、阳维漏汗)。
治法要诀:
任督重“补”(龟鹿填补奇经),冲带主“固”(镇冲束带)。
维跷宜“调”(阴维养营、阳维固表,阴跷缓急、阳跷潜阳)。
预后判断:
奇经绝证若见“八脉交会穴”无气(如内关、公孙脉绝),多为死候。
若“先天元气”未竭(尺脉沉取有力),尚可救逆。
附:经典原文参考《难经·二十八难》:“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奇经八脉考》:“八脉散在群书,略而不悉,医不知此,罔探病机。”
奇经八脉之绝,乃岐黄危急重症辨治之精微,然须与现代医学结合(如冲脉绝大出血需输血、阳跷绝躁狂需镇静),方能挽危救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市配资开户.加杠网.万联配资.股票10倍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